个人养老金理财稳步前行
□记者 胡杨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日前发布的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(2023年上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披露了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最新数据。截至6月30日,4家理财公司共发行18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,累计销售规模达到7.79亿元,代销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机构数和投资者认申购规模稳步增长。
需要注意的是,随着我国利率中枢下行,市场上优质的长期资产和项目较为稀缺,如何与其他普通理财产品形成区分,体现长期投资和较高收益的优势,成为养老理财产品在运作时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市场上共发行18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
2022年11月印发的《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为个人养老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。一段时间以来,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业务稳步落地,试点机构不断丰富产品供给。《报告》显示,截至6月30日,已正式销售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12家商业银行累计为个人养老金投资者开立理财行业平台养老金账户11万个,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累计销售规模达到7.79亿元。
《中国银行保险报》记者查询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发现,截至8月10日,市场上共发行18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,其中工银理财6只、农银理财4只、中银理财5只、邮银理财3只,其中配置存款、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占主流。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持有期在1年至5年不等,同时呈现购买门槛低、费率优惠力度大的特点,一般为1元起购,有的低至0.01元起购,托管费、管理费等在试点阶段也大幅减免。
把视角放大到全部养老理财产品,截至2022年底,市场上共发行有50只养老理财产品,存续规模约千亿元,业绩比较基准在5%-8%之间。
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,试点阶段,购买养老理财的女性客户占比达73.05%,是男性客户的2倍多;60岁以上人员占比24.36%,50-60岁的客户占比28.86%,30岁以下的客户占比21.04%。此外,高净值及私行客户更注重养老财富管理。
养老理财稳健经营更重要
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。据中金公司测算,未来5年-10年,乐观预期下,个人养老金累计金额可能达到万亿元以上的水平,逐步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;即使在悲观预期下,3年和5年后也可分别达到1200亿元和3500亿元的规模。基于市场渗透率和国内居民收入分布情况,招商证券预测我国个人养老金在未来15-20年规模或能突破10万亿元。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则认为,在就业人口增加、人均收入增长、养老储蓄意识增强等多个因素共同配合下,我国个人养老金2023年到2030年的累计规模将达到3.43万亿元(乐观假设)、2.36万亿元(中性假设)、1.68万亿元(悲观假设)。
作为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,养老理财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。现阶段,试点的养老理财产品主要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,受债市走势影响较大。2022年末,多家理财公司养老理财产品一度出现“破净”,今年以来又随着债市走强完成净值修复,这反映出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存在的不足——产品同质化较严重,尚未真正形成满足养老核心属性、产品多元、资产配置高效的产品体系。
“养老资金是客户的‘保命钱’,稳健经营非常重要。”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田振、唐成干表示,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普遍比较长,为应对优质的长期资产和项目稀缺,未来个人养老金客户的投资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,养老理财产品未来或将更多向权益类等投资转移,银行及理财公司必须打造“全资产、全策略”的资产配置能力,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。
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经理刘能华建议,商业银行应该抢抓投研能力和跨资产配置能力建设的重要窗口期,形成以现金管理、类现金、短期债券、中长期债券等稳健均衡型为主,混合型、权益型理财为有益补充的养老理财产品谱系。适当提高优质非标资产、低波动资产(如优质非上市股权)的占比。适当延长产品投资期限,提高业绩基准和市场吸引力。在监管政策范围内,研究养老理财产品转让、质押贷款等应用创新,提升养老金融产品流动性,增强客户购买体验。